李进教授以哲学思维之视角,谈教育科研之方法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2-06-07浏览次数:1367

6月6日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杉达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李进教授,在东部文苑楼二楼报告厅为j9九游会官方网站全体研究生做了题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哲学思维——以高职教育研究为例”的专题讲座。j9九游会官方网站陈永明院长出席并主持本次讲座,此讲座属于校内涵建设项目之方法论精品课程建设子项目。
李进教授以“交流研究心得,教学相得益彰”开篇,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与体会。首先,李进教授引著名建筑规划师吴良镛先生的话说“为使胸中蕴朝气,需知城市难题多。”提出,一个优秀建筑规划师的DNA结构需要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历史学家的渊博、科学家的严格、旅行家的阅历、宗教者的虔诚、诗人的情怀。从上述吴良镛先生的话,李进教授提出“教育研究者应具备怎样的基因”这一问题,和大家探讨思考。李进教授谈到教育研究时指出,不能一开始就已经“浑浊”了,不能搅了浑水,而应做到“脑子要清爽,方法要到位”。接着,李进教授提及北大钱理群教授对于大学的论断,即“我们的一些大学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引出我们面临教育的问题,从而引出教育的五大危机: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生存危机的挑战;信息技术,终身学习和“非学校化社会”;功利主义,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基础研究少有突破;追求豪华成风,教育成本剧增,债台高筑。从上述危机中,李进教授提出两大感受,即“教育弊端真大、教育发展真快”。李进教授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提出要求,“我们应与伟大思想对话”——研究需读原著。接着,他旁征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儿》等经典,提出教育需要“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
随后,李进教授从四个方面展开,即(1)哲学思维的方法指向;(2)教育思想的生成(文化转向);(3)教育发展的持续(本体立场);(4)教育践行的提炼(实践取向)。在四方面的论述中,李进教授援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话强调“思维方式转变”对于“生产思想”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研究的主客体交融的必要性。接着李进教授以哲学思维方式,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谈了研究教育的基础和方法,即发现和领悟的直觉、对教育生活的观察记录、敬畏之心和具备化繁为简、高屋建瓴的概括总结能力。同时,以哈佛和MIT(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的校庆为例,指出“反思”之重要。就具体方法而言,李进教授还提到研究问题所面临的是社会事实,关注的是真实性和建构性,应着力于发现与再现行动者的意义和社会行动者对社会世界的解释。此外,谈到哲学思维对教育研究思路的转换时,提出:逻辑的维度;语言的转向;文化的切入;认知的交互,四个具体指向。
当谈及思考时,李进教授用自己思考问题时的九个“三三制”思维习惯给予大家具体的思维方式指导:(1)反思,批判,扬弃;(2)概念,范畴,结构;(3)抽象/具体,分析/综合,历史/逻辑;(4)事实提炼,价值判断,精神塑造;(5)客观制约,主观能动,机会途径;(6)理论构建,实践观念,行动研究;(7)区域发展,社会跨界,政策制度;(8)宏观高度,中观宽度,微观深度;(9)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智慧性。并引潘懋元先生的话提出要求“大视野进入,小角度化出”。之后,李进教授结合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具体问题,和高等职业教育实际,呼应三大主线,即(1)教育思想的生成(文化转向);(2)教育发展的持续(本体立场);(3)教育践行的提炼(实践取向)做了具体的展开和分析。同时谈了自己对于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纵层”思考;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横面”思考;对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高职教育的“特质”思考;对高职合作办学路径的“要素”思考;对高职教育集团的“运作”思考,以及对于高职教育共同话题的“核心”思考。随后从高职就业,学校领导与管理的实践,文化建设,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如何思考问题。
在最后部分,李进教授以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教学命题结语: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予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予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并提出教育研究的思维指向和历史责任。
在回答现场同学提问的环节中,就第一个同学提出的“大学缩水”以至高职高专院校受到冲击的问题,李进教授做了认真的回答,提出国家教育资源分配地域不平衡的问题,但在这一环境下,高职发展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受冲击的是少部分的劣质办学模式的高职高专,尤其是上海高等职业院校不会受到明显冲击。当被问及研究生哲学思维培养的切入点和载体时,李进教授提出养成提炼概括的思维习惯,阅读哲学书籍以作积累等具体方法。
整场讲座,李进教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逻辑清晰的哲学思辨,围绕哲学主题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之实际,与在座研究生分享自己的思维体验,和提升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及切入点。报告内容丰富切合实际,充满哲学思辨,在场师生颇感受益。(苗勇胜许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