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学院二十周年校庆“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建筑结构与抗震高端学术论坛

2022年05月18日 10:02        点击:[]

主办单位:宿迁学院

时间:2022年5月21日上午8:00

地点:线上线下结合。线上采用腾讯会议直播的方式,直播号576-287-614,或使用腾讯会议app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会。线下地点新图二楼报告厅。

主讲嘉宾:

李爱群,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报告题目:韧性城市与隔减震建筑

报告简介:本报告简述了韧性城市面临的技术挑战,分析了未来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阐述了建筑性能提升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城市韧性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隔减震技术被认为是托举未来城市安全的支撑性关键技术。阐述了隔减震建筑理念、性能目标,介绍了高性能隔减震结构设计理论、多目标一体化协同设计方法、系列功能可调控隔减震装置以及隔减震建筑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和代表性工程案例。

丁洁民,教授,现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同济大学土木学院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组合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实践

报告简介:中国地震区域分布广且地震灾害严重。对建筑结构来说,抗震结构主要有传统刚性结构、延性结构及减隔震结构。传统刚性结构采用“硬抗”思路,需耗费大量建筑材料;延性结构虽然能够实现大震下结构安全的设防目标,但依然存在震后损伤严重、难以修复的问题。减隔震结构已经承受住大地震的考验,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现阶段,中国的减震、隔震技术以单一应用为主,应用形式创新性不足。日本已经开始采用组合减隔震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抗震效果。组合减隔震技术包括减震组合技术、减震与隔震组合技术。首先简要介绍减隔震技术的分类、发展及其工程应用情况。然后结合笔者设计的4个典型工程实例的特点,深入地介绍组合减隔震技术的设计思路、应用方式、耗能效果。可以看出,合理地组合运用减震与隔震技术,可充分发挥减隔震装置的耗能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郭彤,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

报告题目:江苏省重要建筑安全监测与智慧诊断研究初探

报告简介: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及重要建筑的灾害防治能力,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传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科技的发展,将土木工程结构的灾害监测、实时预警及综合治理进行集成已成为可能,从而实现对数据和工程结构的统一管理。本报告介绍了建筑结构健康监测、安全诊断的概念和方法,并以江苏省建筑安全智慧诊断试点项目为例,介绍了融合GIS、BIM及SHM的建筑安全与智慧诊断技术及其系统集成的初步成果。

陈城,教授,现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州立大学工程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实时混合模拟试验方法研究及进展

报告简介:由于地震作用和工程结构的复杂性,结构抗震试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而新兴结构抗震装置很难用传统的抗震试验方法来有效地检验其抗震性能。实时混合模拟试验方法因其具有能进行大比例尺甚至足尺试验和实时试验的优良特性,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传统实时混合模拟方法主要用于确定性结构特性下的结构性能评估,无法考虑工程结构不确定性,因此对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缺乏足够的结构试验支持。报告将介绍在实时混合模拟试验技术中结合元模型技术和顺序取样方法,通过有限次数试验得到结构在不确定性下的响应,对结构不确定性进行敏感心和量化分析,从而为结构设计,优化和性能评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邓明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盟员。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延性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所长。

报告题目:高延性复合材料研发与工程应用

报告简介:研发出可“弯曲”的高延性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抗裂的特点。材料中加入高强韧性的专用纤维,拉伸变形可达到普通混凝土的200倍以上,用它加固的砖墙,抗冲击和抗倒塌能力可以提高十倍以上,可用于危房加固等场景。这种材料加固的房屋可抗10度大地震,已加固超万栋建筑。

上一条:学术讲座-湖北秭归三峡库区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概况

下一条:学术讲座--木结构设计创新与发展

版权所有:j9九游会官方网站 - 九游会官网登录中心    

Email:jgy@squ.edu.cn

江苏省j9九游会官方网站   

联系方式:052784203108   邮编:223800